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|设为首页

政治交接主题教育·学习专栏 | 人物 | 九三先贤程开甲

发布时间:2022-07-20  作者:本站编辑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浏览次数:

有这么一位老人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“两弹一星”功勋奖章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、“八一勋章”、“改革先锋”、“人民科学家”国家荣誉称号……

新中国的六大顶级荣誉,他拿了个大满贯。他就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、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,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——程开甲。


01

一腔热血 出国留学

1918年8月3日,程开甲出生于江苏吴江的一户经商世家,祖父程敬斋为他取名“开甲”,意为“登科及第”。程开甲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。1931年,13岁的程开甲考入当地最好的中学,浙江嘉兴秀州中学,受教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家顾惠人。

1937年,程开甲考上浙江大学。此时,战火已烧到了浙江,大学被迫内迁,师生们不得不辗转2600多公里,历时一年多抵达贵州湄潭。泱泱中华之大,却没有一张供学生安心读书的课桌!这让程开甲深深明白——落后是中国挨打的原因。那时起,“科学救国”的信念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

1946年,这个吴江青年远渡重洋,求学英国,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。在此期间,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,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。


02

隐姓埋名 科学报国  

旧中国的孱弱,让身在异国他乡的程开甲备受歧视。新中国的成立,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。

1950年8月,程开甲婉拒导师波恩的挽留,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,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,先后任教浙江大学、南京大学10年,其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《固体物理学》,并于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,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;1960年,他被一纸命令抽调至北京,就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,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。

从此,他消失了。就如同所有消失的“两弹元勋”科学家一样,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堵在了西北渺无人烟的荒漠上,从此消失20余年。

西北核试验基地初建时,生活条件极其艰苦,喝苦水,战寒风,打野兔。不仅粮食吃不饱,戈壁滩上水也珍贵,早晨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洗手,晚上洗脚,澄清了再洗衣服。有时水紧张,几天都不洗脸。为了中国的原子弹,程开甲的时间表上没有节假日,一搞起科研来,经常通宵达旦,忘了吃饭睡觉是常有的事。

每次核试验任务,程开甲都会到最艰苦、最危险的一线去检查指导技术工作,多次进入地下核试验爆后现场,爬进测试廊道、测试间,甚至最危险的爆心。

 一次,程开甲来到一个施工现场,因为洞内存在高温、高放射性和坍塌等危险,工作人员极力劝阻。他却说:“我只有到实地看了,心里才会踏实。”于是,他穿上简陋的防护服,顶着昏暗的灯光进入了洞内。

1964年10月16日,东方一声巨响,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。

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,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、两弹结合以及地面、首次空投、首次地下平洞、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,被称为中国“核司令”。


03

老骥伏枥 耕耘不止

1984年,组织考虑到程开甲的年岁已高,把他从戈壁滩调到了北京,担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。

由于工作职责的变化,他的科研工作也发生变化。一方面,他在抗辐射加固和高功率微波领域努力;另一方面,他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。程开甲重新开始基础研究课题,进一步发展、完善了“程—玻恩”超导电性双带理论以及高温超导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双带理论,出版了两部专著。

谈起晚年的创新成就,程开甲感慨地说:“我只是希望,我的建议、我的研究,能对我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起到作用。”  

2018年11月17日,程开甲因病在北京逝世。

2019年“感动中国十大人物”颁奖词这样描述程开甲的功勋一生:

空投平洞竖井,朔风野地黄沙,戈壁寒暑成大器,于无声处起惊雷。一片赤诚,一生奉献,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甲光向日金鳞开。


(来源:九三学社之声)